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3节(1 / 2)





  远在首都的徐家,自徐奶奶脱离危险出院后,好不容易脱离了过年时的愁云惨淡,又陷入新一轮的沉默。这一次,是为了徐衍。

  自从那次魏希问过徐衍,心里究竟放下了吗,徐衍才意识到,自己根本不甘于就这样放弃。即便去下乡插队,他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无法缓和,因为他根本做不到顺从父母的安排。

  从军不仅是他自小的志向,也是他大哥徐梁的。徐梁在边境倒下,但徐衍会接过这份担子,继续守护边境安宁。入伍从军,守卫祖国繁荣昌盛,这份信念一直都铭刻在徐家人的骨子里。

  为了这盛世安宁,总该有人负重前行。徐家人三代从军,有人青山埋骨,有人侥幸生还,他们一身铮铮傲骨,无愧于家国。徐衍,也不例外。

  徐父也是部队出身,若不是受了伤,身体负荷过重,也不会转业。虽然徐父如今的职位不低,但心里还是留有遗憾的。

  徐衍这次回来,原本就下定决心,偏巧罗蕙兰主动提出来,让徐衍不要再回赤溪村那个乡下地方,而是顺势留在首都,先上工农兵大学,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体系内,走仕途。

  这个话题一起,一家人之间的氛围就无法平和。徐衍严词拒绝了罗蕙兰的提议,他试图劝解罗蕙兰。但是一向得体,自诩高知,满身傲气的罗蕙兰,唯独在这件事上,死咬着不松口,没有丝毫退让的余地。

  于是母子二人就这样僵持了下来。

  从徐奶奶出院,两人就开始僵持,到魏希开学的这一天,两人对峙已经有十余天了。

  刚好这一天徐老爷子和徐父,还有徐奶奶一大家子都坐齐了,一道吃午饭。

  罗蕙兰先是舀了碗粥,年轻的时候,她常年待在手术室里,一场手术动不动就要五六个小时,甚至十多个小时的手术也不少见。忙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饭,也就落下了胃病。

  加上这几年职位越发高了,不仅要忙病房里的事,行政上的事也要操心,身体不及从前年轻,忙碌的时间还丝毫不减,胃病也就越发严重。罗蕙兰只能常年喝粥养胃,辛辣之物更是碰不得。

  罗蕙兰先是喝了两口粥,又把视线移向徐衍,她放下勺子,动作优雅,“阿衍,你回来也有段时间了,正好过两天q大要开学了,这时候写推荐信,你刚好可以入学。就算落下一学期的课也没什么,你向来聪敏,想来很快就能赶上。”

  罗蕙兰说完,又将期待的目光望向徐衍,她是希望徐衍能顺着她的想法,按部就班,一步一步走向家人安 * 排的光明未来。而不是为了怄气跑到偏远地区做知青,平白浪费大好年华,或是从军入伍,在部队里摸爬滚打,顶着生命危险,莫问前程。

  徐衍的态度很明显,他已经拒绝过罗蕙兰很多次了,但没想到她会在饭桌上重提。徐衍握筷子的手一顿,又恢复如常,他望向罗蕙兰眉目疏朗,态度坚决,“妈,我不会去的。”

  罗蕙兰的期望落空,徐衍的脾气她是知道的,但是一次次的谈不妥,罗蕙兰的心头起了淡淡火气。徐梁是自己的骄傲,但是被边境的战火带走了,徐衍也是她的骄傲,是她的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。

  罗蕙兰已经失去了长子,她不想再失去次子,家里有一个孩子为国捐躯,已经够了。罗蕙兰手中的勺子和碗碰撞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
  显然,罗蕙兰的态度也很坚决,“去年我问你,你说不想去,一声不吭跑到离家千里远的偏远乡下插队。我知道你心里不畅快,我不拦你,可半年过去了,你总该想清楚了。

  你耽误的是你自己的前程,我是你的母亲,我不会害你,明知道有一条光明大道,你为什么就是不肯走呢?”

  徐衍微垂眼眸,“我同您说过很多次,我想从军。”

  罗蕙兰深吸气,眼看就要吵起来。

  这样的矛盾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,但是是第一次,当着所有人,连同刚出院的徐奶奶面前露出来。徐老爷子放下碗,神情严肃,“好了,不要吵了。”

  第47章 徐老爷子是上过战场的人……

  徐老爷子是上过战场的人, 哪怕年纪大了,双眸依旧似鹰隼般锐利,严肃起来气势摄人。徐老爷子一开口, 整个房间安静了一瞬, 就在众人以为老爷子要大发雷霆的时候,却听见他长叹一口气。

  即便如此, 偌大的房子依然安静的连根针掉落的声音都清晰可闻。这么多年来, 徐老爷子一直是徐家的主心骨, 积威甚重,他说的话,连徐则正和徐则明都不能轻易违抗。老爷子年纪大, 见识、心胸也是一等一的,用深谋远虑来形容老爷子或许最为恰当。

  就连这场浩劫, 虽然有徐家家底清白,家风严苛的缘故,但主要是因为有徐老爷子,整个徐家才能安安稳稳, 不受牵连。

  见所有人都噤声,徐老爷子先是看了眼徐衍, 他微抿着唇,神情凝重,明显一副下定决心的模样。

  徐老爷子心下叹息,又将视线转向罗蕙兰, 这一次, 徐老爷子没有犹豫,“惠兰啊,爸知道你有心结, 但是阿衍是我徐家的子孙,你该知道,他不是贪图享乐,躲在父辈荫蔽下谋生的人。”

  罗蕙兰也不是不讲理的人,她也知道自家儿子的志向,只是丧子之痛的绝望,不是亲身经历,又怎么能明白,她实在是不想再失去一个儿子。宁可自私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徐衍,也不愿意叫他离家千里,冒着生 * 命危险,戍守边疆。

  罗蕙兰眼角含泪,声音哽咽,“爸,您说的我都知道,可、可阿衍,我已经没了阿梁,又怎么舍得把阿衍也送上……”许是提到伤心事,一向好强的罗蕙兰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落下泪来。

  罗蕙兰的话,是在理的,徐老爷子也能理解,阿梁是他的长孙,他牺牲了,自己也极为痛心,更遑论罗蕙兰。但是自家孙子的性格,徐达也了解,母子俩势必有一个要让步。

  徐老爷子眼里露出哀色,但也只是一瞬,接着就正色道:“阿衍是徐家人,徐家人没有孬种,你就让阿衍参军去吧。更何况,则正和阿湛也都在部队里,不是也待的好好的吗?则明也是平安转业的,未必就有性命之忧……”

  但这套说辞,徐家上下都知道,不过是安慰罢了。一旦戎装上身,家国在前,性命在后,前程莫问。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徐家人是见惯了离别的。

  罗蕙兰平素对徐老爷子是心存畏意的,但是这次事关自己的儿子,罗蕙兰不知哪来的勇气,反驳道:“什么叫平安,什么叫未必有性命之忧,则明的身体落下了多少老毛病,从部队里转业回来,整整在家躺了半年,身上的伤才算缓过来。

  我嫁给则明三十年,从军到底有多苦,多危险,我是看在眼里的。爸,您说,我舍不得阿衍受这份罪有错吗?”

  罗蕙兰的话隐隐倒像在质问徐老爷子,若只是母子两人的矛盾便也罢了,可罗蕙兰对徐老爷子的语气实在不成样子。沉默已久的徐则明皱了皱眉,语带斥责,“蕙兰,别闹了,好好把这顿饭吃完,有事回去再说。”

  罗蕙兰自知失言,也低头不语。

  倒是徐老爷子,瞥了徐则明一眼,语气深重,“都是一家人,也没有什么私不私下的道理,你们母子两个成天争吵,也不成样子。干脆今天做个了断,以后家里落个清净。”

  徐老爷子最烦婆婆妈妈,遇事就要果决。他这话一说,徐衍就知道,自己能否从军,端看爷爷今天的决断。自家的爷爷,自己最了解,徐衍也不慌张,他对上徐老爷子的视线,毫无退意,大胆相迎,“爷爷您说。”徐衍道。

  徐老爷子眼里透出满意之色,这个孙子已经长成了,之前他迟迟不参与这件事,一是罗蕙兰陡经丧子之痛,他自觉徐家亏欠了罗蕙兰,二是总觉得徐衍这孩子,意志还不够坚定。

  徐衍这次下乡回来,整个人倒是多了份沉稳,想清楚了自己要做什么,意志更加坚定。徐老爷子正视着徐衍,他知道,这个自小温润端方的孙子,骨子里藏着徐家男儿的血性。

  听到公公这么说,罗蕙兰也放软语气,“爸,您说的对,我听您的。不管怎么样,也不能让阿衍为了怄气,浪费大把时间。”

  徐老爷子扫视了众人一眼,缓缓道:“阿衍, * 你去读军校吧。”罗蕙兰不想要徐衍从军,徐衍又一心想去戍守边疆,一下子让两个人都满意肯定是不能的。徐老爷子想了个折衷的法子,索性让徐衍读军校。

  老人的眼珠混浊,却精神有力,那是经过岁月沉淀而有的睿智。“蕙兰,我知道你担心阿衍的安危,但阿衍姓徐,这是他该担起来的责任。”

  罗蕙兰又何曾不知道,她想提出反对的意见,可也知道这是徐老爷子的让步。罗蕙兰眼里含着泪,罢了,未来如何,谁又能料的到呢。罗蕙兰缓缓点头,终究还是应了。

  徐父一手按在罗蕙兰手上,轻轻拍了两下,无声的安慰妻子。

  徐老爷子又看向徐衍,这个孙子的能力他是知道的,哪怕差了一学期,过考核也不难。故而徐老爷子没有叮嘱什么,只是语气平淡的道:“你还有十几天的时间做准备。”